|
 |
|
|
胸腔內科 |
|
|
|
|
前言特色 |
|
|
|
|
主要病症: 咳嗽、喀痰、咳血、發燒、氣促、胸悶、哮鳴、發紺、呼吸困難…等,均為胸腔內科之範疇,胸腔內科疾病亦包括:上呼吸道感染(感冒)、支氣管炎、肺炎、肺結核、肺部腫瘤、肺癌、氣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病(肺氣腫與慢性支氣管炎)、支氣管擴張症、異物誤嗆、呼吸衰竭…等。
|
診療服務項目 |
|
|
|
|
認識氣喘病 ? 何謂氣喘 氣喘是一種可逆性的呼吸道平滑肌過度反應或發炎反應,使得支氣管水腫及狹窄,而產生哮喘、咳嗽、胸悶及呼吸困難等症狀。氣喘是造成學齡兒童向學校請假的主要原因之一,也是一般兒童去看醫生的常見原因。 美國因兒童氣喘所花費的醫療支出,1988年一年便高達4億美元,這尚不包括精神上的損失。台灣雖然沒有確實的統計數據,但根據謝貴雄教授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,台北市7-11歲學童的氣喘盛行率由1974年的1.30%上升到1994年的10.79%。其他地區的盛行率雖然較低,但也都呈現上升的趨勢。可見在台灣,兒童氣喘病不論在醫療上或日常生活上,均是值得注意的疾病。 ? 何謂過敏原 氣喘是一種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疾病,帶有過敏體質的人吸入了特異的過敏原之後便會發病。空氣中過敏原的種類很多,根據研究報告,塵蹣、蟑螂和黴菌,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過敏原,其中又以塵蹣最為重要。90%以上的氣喘病童均對塵蹣過敏,對蟑螂和黴菌過敏者則約各佔50%。 ? 臨床症狀 兒童氣喘病的臨床表現是多樣化的,可以是嚴重的呼吸困難,可以是明顯的喘鳴聲,有時會伴隨著胸悶或腹痛等症狀,但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是以長期慢性的咳嗽來表現,尤其是在夜晚或清晨時更為明顯。另外小朋友在感冒或氣溫變化時,也常常會有氣喘的發作。開始發生的年齡也因人而異,不過絕大多數在學齡前都會有症狀。 ? 治療方法 治療的方式可分為三大方面:環境的控制,病童及家長的教育,藥物的治療。三者都同樣的重要,尤其是教育方面,更是近來被強調的重點。環境的控制,主要便是減少過敏原的暴露機會,如定期的更換或清潔寢具,減少地毯的使用,維持室內的整潔,或者使用一些防蹣的產品等,都可有效降低氣喘發生的機會。教育則是要讓病童及家長們能夠更加了解氣喘病,充分明瞭藥物的使用方法,更重要的是能知道何時該尋求醫療的協助,以便在情況危急時可以即時獲得治療,避免如林翠和鄧麗君事件的再發生。 近年來對氣喘病的致病機轉愈來愈了解,也有許多的新藥上市,目前認為第一線的治療藥物應該是吸入性的類固醇,並輔助以吸入性的氣管擴張劑或口服藥物。有許多家長都很擔心吸入性類固醇會造成副作用,其實只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,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。 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可以立即解除喘鳴的症狀,所以最好能隨身攜帶,尤其是要帶 小朋友出遠門時,可以應付臨時的緊急狀況。但是若長期任意的使用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, 會使得藥物的效果下降,到了真正需要時反而沒效了。在嚴重氣喘發作時,醫師則會給予幾天的口服或注射的類固醇。另外有一些藥能穩定體內引發過敏反應的肥大細胞,或是減敏療法等,皆是可以使用的輔助療法。中醫治療氣喘也有不錯的效果,謝貴雄教授的研究更是肯定了其價值,不過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師,最好是大醫院的中醫部,才能有最好的效果。 ? 治療目標及預後 兒童氣喘病的治療除了要恢復病童正常的肺功能,儘量減少氣喘造成的副作用外,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及學校生活,避免因為氣喘而造成發育或學習的障礙。適當的運動也可以增強肺功能,減輕氣喘的症狀。一般說來,兒童氣喘病的預後比成人氣喘要好,大部分的病童,隨著年齡的增加,其症狀也跟著逐漸改善,大概到了青春期後,80-85%的小朋友便很少需要藥物了。 近年來對氣喘病的致病機轉愈來愈了解,也有許多的新藥上市,但是氣喘病的罹病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上升。有人認為是工業化的污染所造成,有人認為是生活愈來愈西化的緣故,也有人說是因為現在兒童的感染症減少所致。不管是什麼因素,一旦你的小朋友有了氣喘,務必要和醫師充分的討論和配合,控制環境的過敏原,正確的使用藥物,他(她)們一樣可以有個快樂的童年。
|
醫師簡介
|
|
|
|
|
|
|
|
|
|
|
|